需要向腾讯、Facebook等产品巨头学习什么(三) |
发布时间: 2012/8/17 9:16:07 |
亚马逊 人少好办事、资源共享
口述:林承仁(无觅网创始人,曾任亚马逊美国工程师) 亚马逊每一个团队的制度都不一样,不过人数都有限制,少到两个人就能形成一个组,美术设计师、UI设计师等是共用资源。经理只负责管理和流程控制, 产品可能是产品经理或者一个团队领袖来负责。我当时处于个性化团队,下面有三四个小组,我们经常针对点上推荐做一些新的算法,亚马逊鼓励我们申请专利,有 律师直接帮忙去递交专利。 亚马逊做产品的思想也是敏捷开发,还有一个理念是云服务。亚马逊内部也是云服务的,我们拥有的一些功能放在云上,其他团队可以直接调用,相当于提供一个接口。资源重用的概率就可以高很多。但是中国一些大公司不是这么做的,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人力便宜吧。 聚胜万合 为了推出更“互联网”化的产品 受谁影响:好耶 特点:制度因产品而异,CEO等同于或无限接近于产品负责人 口述:CEO杨炯纬(曾任好耶总裁) 大部分广告公司都是以服务来驱动的,用户要什么就卖什么,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以技术、产品来带动发展。我的产品经验都是东听一耳朵、西听一耳朵,自己吃苦头后得来的。 第一款产品相当于原来好耶广告系统的延续。开发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野蛮的。开始没有产品经理,后来招了一个,我以为这个职位是负责界面设计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把之前程序员设计的难看界面换掉。 开发第二款产品“聚效”的时候,我了解产品经理的职责了,就把任务全权交给他,但是在产品出来时,和我想的不太一样。他在项目进度把控上很不错,但 是他没有做过网络广告。我们当时也没写MRD(市场需求文档),因为开发团队都组建完毕了,迫在眉睫,就跳过MRD直接做PRD(产品需求文档),可是 PRD这种东西又很难看懂,最后造成他的认知跟我有偏差。不能怪他,我做了10多年的网络广告,我都不清楚的事儿他怎么可能清楚? 现在原来的产品经理保留,而我是聚效这款产品最主要的负责人,我干脆就去和这个团队坐在一起了。 之前的问题在于我介入不够。只要是希望做成产品驱动的公司,老板肯定要成为这个产品的主导者,只有老板才能把运营、业务、市场的方方面面考虑到,驱动公司内外的资源。 去年下半年我们启动第三个产品“聚合”,挖来了小艾分析创始人武凯,他非常了解电商行业、数据挖掘,也了解这个产品的战略意图,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产 品经理。我也固化了产品流程:写完MRD、PRD,做出DEMO版本,经过产品管理委员会的审核,开始实际操作后,每个星期要有周报,每个月要有整个产品 的沟通会。 我们还设置了“产品管理委员会”,由包括销售等部门的高管组成,产品经理拿着DEMO来演示,一旦通过大家审批,之后的进程中,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负责产品销售的业务经理三方共同推动,各部门的资源都要给出来。 而我的角色更像“助理产品经理”,一方面,我会琢磨客户怎么去用它,和产品经理讨论每个决策;另一方面是掌握平衡,广告公司往往会因为有一位大客户 出现而更改原本的初衷。聚合这款产品希望做到版本统一,不为谁做定制化,所以我还要提醒产品经理,不要受到诱惑,要懂得哪些该投入,哪些该拒绝。 另外我还为产品经理配备了一位项目经理。有时候产品经理把产品作为创作,追求完美,时间总是会往后拖,所以我们的产品经理不断地在做加法。而项目经理做减法,为了在某个时间点完成任务,叮嘱他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 安全宝 保证质量 受谁影响:瑞星 分头行动 口述:CEO马杰(曾任瑞星公司研发总经理) 2000年我去瑞星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程序员,在我的极力倡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做用户交互的小组。我的想法是,瑞星是一款消费类产品,一定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方面,所以我们把按钮设计得越来越少,又创造出那个小狮子,那还是让广告公司设计的。 现在安全宝的架构很简单,有些像瑞星后期:程序员是一大组,设计是一大组,基本上都是20人左右。我让产品、开发他们两边互相合作,但是又互相监督。我来提需求,他们就负责把功能做完,然后产品那边来把这个东西改改样子。 其他互联网公司倾向于快速响应、试错、让用户来骂,我们做企业级产品,比较注重质量,流程控制比较严格。所以这个结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证质量,让整个流转速度尽可能地快。我们这两组人倒是很有趣,产品组的同事很活泼,每当他们在那聊得热火朝天,程序员那边总是一片寂静。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