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向腾讯、Facebook等产品巨头学习什么(二) |
发布时间: 2012/8/17 9:13:06 |
今夜酒店特价 为了快速迭代
受谁影响:新蛋,Facebook 特点:职能部形式,前后台迅速联动 口述:CEO邓天卓(曾任新蛋美国商业分析师、数据运营产品经理) 我们的第一版产品上线非常快,一个月搞定,那段时间是想到一个功能就立刻上,所有人都扑过去。 后来很快发现问题:酒店后面的定单执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完整的电商体系,结果系统只能支撑上10家酒店,一下子上了100家,用户一打开超级慢,所有酒店都出不来。 我觉得创业公司在小规模的时候,做任何事都可以非常快,但是会犯无数的错误。没有好的架构,也没有好的分工,一旦业务上有任何变化,系统都跟不上, 而且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痛苦的阶段,所有事情都是紧急的,永远都在打补丁。在我理解,任何性能问题都是架构问题,想提升性能就要全部推翻。我 们索性踩刹车,业务我宁可不推了,把只用一个月时间搞定的第一版的所有错误,用4个月补了回来。 将前台逻辑挪到后台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意识到产品团队需要细分。所以目前我们是这样的架构: 软件部分被称作“产品实施部”,几大块的负责人都是产品经理:安卓、iOS、WP7、WAP这4个系统由两个产品经理负责;另一个产品经理负责所有 后台CMS系统,相当于进销存系统,它能决定公司的软件能力;一个产品经理负责用户研究;最后两位分别负责交互设计和UI设计。每一个部门都可以驱动新项 目,另外有一个领导来负责协调他们、控制产品节奏,相当于项目经理。 这套架构是一个保证执行力,保证整体效率的捷径,是我们摸索8个月的结果。横向按照功能或者实施路径来分,纵向按照前台、后台来分。制度的核心目标 是快速迭代,而且每次更新都要让用户看出来。现在互联网行业对迭代的要求太高了,你三个月前用微博的玩法和现在一样吗?人们对于一成不变的东西已经很少有 依赖感了。做互联网应用应当像拍美剧,为什么最快也要每周更新一集呢?因为每播出去一集就要尽快做调研,在下一集把需要的元素补进来。 另外我们把要销售的酒店也作为产品,称为“商业产品组”。我的工作相当于连接商业产品和软件产品,产品制度已经走得很顺了,基本上我现在要什么东西,两周以后一定能拿到,任何决策后面都连着一串变化,但是新想法的驱动点又很多,于是压力又转移到决策这里。 所以,这套体系还需要有—套价值观,什么项目是公司最应该集中力量去做的,要做优先排序。我们的标准是:可以提高转化率的是第一位,修理App上的 Bug(漏洞)是第二位,再往后是提升用户的决策和效率、提升我们的运营效率、减少人力的投入、缩减成本等。项目的主要决策人是那位项目经理,其实这一套 制度是在他的主导下建立的,他是我原来在新蛋的老板。新蛋的产品制度非常复杂,流程非常长,我每个星期要开20多个项目会,但是速度非常快,项目在一个月 里就能完成。 这个制度还有一个好处:不容易被挖走。实际上,我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别人挖我的人都没有用,你挖了我一个,我立刻培养出一个一样的。我认为所谓“全能产品经理”都是伪命题。我想这套体系未来还会变化,也许下个月的此时又得进行微调了。 下厨房 避免官僚化 受谁影响:豆瓣 特点:不设产品经理,直接分工 口述:CEO王旭升(曾任豆瓣产品经理) “下厨房”是一个小团队,并没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如果负责技术、运营、前端的工程师各有一些对产品的新想法,我们要评估一下是否值得,学习成本不高我们就自己摸索,如果学不了,也许去外面招人,也许请一些兼职或者顾问。 其实这相当于把其他公司产品经理的职能拆分到每个人身上,忘记Title,直接去想要做什么事。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不要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在国内会引发一些争议,尤其是在一些大公司里面,产品经理听起来像是一种权力,可以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如果设岗设得不对,很容易形成办公室政治。 为什么那么多人很向往去豆瓣做产品经理?因为豆瓣整个团队的产品意识非常好,很少听到“汇报”两个字,经常跨层级沟通。豆瓣的产品经理比较开放,任 何运营和技术都能参与到里面,学到的东西很多,技术人员也会教你怎么从数据里看到一些产品层面的问题。而作为产品经理,你要说服的是一群非常有智慧、对产 品非常有想法的技术人员,挑战很大,而且他们是善意的,基本上也不会介意你的Title。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