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信李巍伟:中国航信大数据云平台设计 |
发布时间: 2012/9/5 17:42:57 |
当前,云计算.的发展异常迅猛,已经渗透到国内各个行业里。2012年,在一次云计算.峰会上,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公司外包服务支持部 李巍伟,分享了中国航信对于私有云和大数据的思考与实践。李巍伟主要从用户的角度,深入地阐述了中国航信在私有云和大数据整个这条道路到底是如何走下去的。
说到走私有云这个道路,我们要看一看中国航信有什么样的需求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必须从航信的业务来开 始,中国航信整个集团,其实它的前身是在三十年前是民航总局的计算机室发展的,到了2001年的时候,2月在香港上市了,那个时候员工可能还不到五百人,经过八、九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整个航信全球的员工超过了四 千人。
中国航信云服务就在你身边 航信理论上的主营业务其实只有一项,他是航空旅游行业领先的信息技术及商务服务提供商。什么意思呢?其实我相信在座的,我觉得肯定超过90%以上的同志,肯定都享受过,或者之前享受过中国航信的服务。如果大家要去订机票的话,首先大家可能会打电话咨询一些代理,或者从某些网站查询最低票价,看到这些票价以后我们下订单,下了订单以后,我们可能当天要去坐飞机,在去坐飞机的路上我们要通过手机在互联网上进行直击,然后我们要行李托运,然后要安检、登机等等。 其实你都是在享受中国航信后台为你做整个的服务,而这个平台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量呢,他每秒的处理量超过了11000个TPS,日均旅客量超过了一百万,日交易额超过了10亿 人民币,而支撑整个这个规模的交易,我们目前超过了两千台的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包括网络设备、存储设 备、计算资源等。 超过了两个PB的存储,超过了17000的网络和光纤接入端口,我们硬件资源平均使用率 超过了62%。而这些硬件资源分布在我们现在的三个数据中心,可能是未来的五个数据中心当中。说到整个IT架 构的发展,不能不从从二三十年前开始整个航信当时的应用,可能只有一到两家公司可以提供,而作为航空领域 领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我们当时是选用了一个大机平台,经过二十年的运转。 到了1995年、1996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弊端,因为随着业务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整个平台是封闭的,这个平台封闭是因为大机大部分的系统 都是他的专用系统,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开放系统,所以我们的管理人员是需要通过专门的知识进行软件开发, 进行业务的开发,而且大机本身用的是大机制的这种格式,所以想移动平台基本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当时的环境 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用传统大型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平台的封闭,管理的复杂,不易扩展等等。 到了1995年,我的领导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说当时并不是很急迫,但是那个时候就组织了很多的开发人员 ,对于大机底层的源码进行了分析,分析完了以后我们自主开发了一套接口,有了接口以后我们可以把整个大型 主机就是当时的民航数据向开放平台迁移,这些开放平台,把他的核心业务功能移到了开放平台上,可能按照功 能分到了比如像货运订座等等开放平台的系统上,但是当时我们所说的开放平台的系统,主要指的是像IBM、HP 这类的服务器,当时很少有这种X86的服务器。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