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虚拟化各抒己见难统一 |
发布时间: 2012/8/29 17:59:35 |
虚拟化是何方神圣? 近年来,服务器的实际利用率向业界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耗巨资购置的服务器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这不仅发生在大型RISC服务器身上,中小型英特尔芯片架构的服务器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而创新的脚步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各大厂商看到的是X86服务器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高效率IT设施的无止境渴望,试图从X86芯片组中“压榨”更多空间,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高的效能。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说“虚拟技术将决定经济未来”。 于是,基于X86平台的服务器系统的虚拟化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虚拟化代表着这样一个巨大趋势,就是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打破了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使原来闲置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未来,所有的资源都透明的运行的在各种各样的物理平台上,资源的管理都将按逻辑方式进行,完全实现资源的自动化分配,而虚拟化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有力工具。 事实上在早些时候,虚拟化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但是使用虚拟化基础设施的成本极高,应用也相对有限。大型机上的虚拟分区技术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而这些年来,商业Unix开发商也不断把虚拟化功能添加到企业产品上。 直到在X86平台上出现了成本合理、性能可靠的虚拟化技术,才使得大部分用户有能力使用虚拟化技术。由此,市场上大量涌现出了成本低廉、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硬件和软件产品。业界才开始热衷向主流市场销售虚拟化产品。 随着客户开始把虚拟机部署到生产环境里面,对更有效的利用虚拟化环境的新型管理工具的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领域的竞争也在日渐升温。由于底层技术已经成熟、稳定,厂商们纷纷向市场推出新的工具,利用虚拟化技术解决目前IT管理人员面临的诸多挑战。 由此,除了服务器硬件厂商,更多的软件厂商也瞄准了这个市场。人们把拯救服务器的重担寄托在“虚拟化”这根救命稻草上。一轮虚拟化竞争热潮随之展开。而虚拟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向外延展: 对于计算机运算,虚拟化涉及表现计算资源的流程,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能够便于用户和各种应用从中获取价值,而不必受其实施、地理位置或者物理包装的限制。虚拟化是提供了一个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其他资源的逻辑视图而非物理视图。 对于计算机硬件,虚拟化是使用软件来仿真硬件或整个计算机环境。这种软件有时也可以被称为做虚拟机。虚拟机可以存在于一台计算机,它也运行对该计算机而言是正常的、而不是虚拟机一部分的程序。 对于计算机内存,虚拟化是指使用软件,以允许程序能够寻址的内存比实际能使用的要大得多。通常,这是通过来回在存储设备与内存之间交换地址空间的单元而实现的。这样的内存称作虚拟存储器。 对于计算机存储管理,虚拟化是把多个网络存储设备的物理存储整合成从控制台上看像是单个存储设备。 对于服务器,虚拟化指通过分区技术等手段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环境,并集成高可用性技术来实现各种关键应用。 各大IT厂商角逐虚拟化 从IBM到微软、从AMD到英特尔、从Novell到Red Hat,如今各大IT厂商都在参与虚拟化市场。 先让我们看看这些厂商是多么的重视虚拟化:
IBM于2001年在p系列690服务器和AIX 5L操作系统平台上首次公布,逻辑分区(LPAR)在逻辑分区的支持下,一个系统内可独立的运行多个分区,每个分区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在这一环境下,逻辑分区的CPU“颗粒”(Granularity)是和物理处理器一样大的,也就是说,每颗物理处理器的计算力不能被切割,只能对处理器进行捆绑,这样,也就不可能划分出比物理处理器数量更多的分区。 2003年,IBM推出了AIX 5L V5.2操作系统,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代逻辑分区功能,可实现在联机状态下对逻辑分区中的计算资源进行调度,即所谓动态逻辑分区(DLPAR),但CPU“颗粒”并没有进一步减小。 IBM发布eServer p5服务器时,最新的微分区技术打破了分区上CPU“颗粒”受物理处理器数量的限制,系统可以创建和运行比物理处理器数量更多的分区,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