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
发布时间: 2012/8/24 14:28:40 |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简称工信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工信部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机会。 工信部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以此为基础,工信部在该规划中提出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重大工程。 六大发展目标 在产业规模方面,业务收入至少年均增长24.5%。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要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在技术创新方面,研发投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要超过1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主要应用领域安全可靠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能力;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 在应用推广方面,要初步建立安全可靠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推动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进入自我良性发展阶段。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与整机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产业生态链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在产业组织方面,到2015年要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到2015年,要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 在人才建设方面,到2015年,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区域布局方面,要培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若干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要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3个产业收入超过5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十大发展重点 基础软件。加强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突破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和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面向新型网络应用需求,加快研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关键软件,加快培育新兴网络化高端软件,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形成基于开源模式的产业生态系统。 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动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电子、轻工和纺织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研究,提高安全隐患发现能力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