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向腾讯、Facebook等产品巨头学习什么(五) |
发布时间: 2012/8/17 9:21:08 |
腾讯组织架构是矩阵型的。矩阵的意思是,产品、开发、设计、运营都分属在一个大的部门,横向的是项目,可能是一个产品带着5个开发,再带着设计等人员,就是跨部门之间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新产品一般还是产品部门驱动,企业发展部、一些战略调研的部门也会出一些研究和介绍,用户研究岗位会做一些用户报告。一个团队可能会由这三个人主导:产品经理,没准还会有一个项目经理,以及一位技术部门的领导。项目经理这个职位也会负责多个团队间协调资源。 腾讯的成功,是不是得益于这套产品制度?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创业公司当用户变到10万的时候,你可能有适合你的制度和框架,到100万的时候,你又有一个制度和框架。腾讯的方法也许只适合腾讯自己。 但是腾讯之所以产品做得好,有一种产品文化在这儿:我经常会在上班的时候,被我们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就是负责战略层面的一个人物叫过去,问为什么产品这个细节是个按钮而不是一个链接?在腾讯,你的产品体验会被任何人挑战。 当然这是因为Pony(马化腾)本人就是重要的产品体验师。公司风格应该是和公司老大相关的,比如马云很喜欢考虑市场,阿里巴巴员工就喜爱讨论战略。 再举个例子,大部分公司的程序员都很讨厌需求变更。我们有一个课程就是叫“动态运营”,会灌输给工程师,做到60%的时候应该看一看用户反馈,告诉他需要再继续改进优化,程序员就明白这个逻辑了。 很多人提到腾讯的内部竞争,其实大家有些误读了,我觉得在内部,同样产品之间的竞争并不多。所有产品经理都是在一个部门,之间经常互动交流。有时候 你我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做得不太好我就换其他的。我反而觉得淘宝的文化和我们不一样,我和他们的人也经常聊,他们真的是几个团队做一样的事儿。这也是文 化的不同,腾讯是希望大家都很儒雅;淘宝是说我跟你打一仗,直接竞争。 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做很多共用工具,把一些资源变成公用平台,例如你看一些产品最后过去都是通向一个库里面的。 但是腾讯做产品的人确实是不少,我也觉得后续阶段腾讯在人员扩张的步伐会放缓。腾讯的产品经理非常多,我还真不知道数字,如果员工有2万人,可能百 分之十几都是产品经理。有这么多人,内部会有一些顺理成章去做一些扩张的业务,原来内部会觉得我偏要跟你做一个一样的,现在大家会反思,是不是有些事情我 确实不要做,而是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人做才是对的。 Facebook 产品组从无到有再到无 受谁影响:扎克伯格,硅谷工程师文化 口述:王淮(曾任Facebook工程师) Facebook从150人增长到近3200人,从所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到慢慢演变出产品制度,原本最大的Company Value(企业价值)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后来觉得Break things有点夸张,只剩下Move fast。 承认错误、迅速试错、迅速改错,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我们没有受到Myspace的影响,但是遇到Twitter的时候走过一次弯路,花了大 概半年时间纠正过来了,最后达成共识:不需要太在意这些公司在做什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大的威胁在于那些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创业公司。它们做有创意的 事儿,而且那些人做东西的速度、试错的速度、改正的速度非常快,大公司反而会慢。 大家都知道,硅谷的工程师本身就很产品化,但是在2007年,Facebook专门设置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工程师在想Idea有的时候会把自己绕 进去,几乎会立刻想到实施中的难点。之所以需要产品经理,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思考层次不同,想得可以稍微远一些。其实这个职位也要懂技术,在新兵营里都会 被训练能够解决简单的Bug。 我的角色是工程师经理,我们的小团队同时并行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负责人要么是工程师经理,要么是产品经理,就看自己是否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我们在座位上花了很多思考,我和产品经理挨着坐在中间,可能左边两个工程师最近跟我混,右边几个先跟他混。 工程师这边汇报到负责技术的副总裁那里,而产品经理和设计团队都汇报到首席产品官。产品经理更懂公司产品的大格局,而我则需要承担对工程师的管理任 务。团队一般不超过10人,因为硅谷那边认为一个经理管理超过10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麻烦。有一点他主外、我主内的意思,虽然往上汇报的头儿不一样,但是 我们是很难分割开的战斗整体。 我刚到的时候,这种团队很少很松散,工程师经理也就两三个,我走的时候有800多个工程师,大概有五六十个工程师经理。一个个小团队冒出来,说明可 以绕着某一个小领域,不停有创新。Security的组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发起,最多的时候九个人,最后只剩了两个,原因是我们已经利用机制把那个问题 Automatic (自动化)掉了,这是最期待的结果:如果有人偷东西会自动报警,你还要保安干嘛呢? Facebook经常考虑战略目标,公司每六个月会定一次短期目标,我们团队是三个月定一次,只是没有严格的完成指标。需要3-6个月完成的项目, 我们通常把它打碎成小一点的,如果时间长,就很难去控制,而且你现在用来做这个决定所依赖的数据跟现实,三个月之后就不一样了。快速迭代的前提是计划够 短,你的计划应当是做你能够想象的、80%的可能对的东西。 涉及到实施,我们通常会把第一个月的目标定得比较死。在立项时,想好这件事最重要的三个特性。以付账流程为例,首先是能够把钱付掉,第二个是步骤越少越好,再然后是怎么适应各地的支付方式。最重要的一定要尽快尽早满足。 项目与项目之间难免会接壤,会有些混乱。我一直觉得适当地混乱是非常有必要的。像我们组会跟其他组合作,哪些事情是我们组做,哪些是他们做,这是可 以协商的,把各自的成果合并起来。Facebook的理念是尽可能地共享技术,与其大家各自玩自己的东西,还不如把力量集中起来,facebook也有工 具组,我们也会共用Code Base(代码库),如果你建一套,我也自己建一套,太浪费了。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Facebook主动鼓励员工换岗,如果一位哥们在我组里待了八九个月,我就开始考虑他是否会待腻了,甚至鼓励他换到其他组。如果你主动往某个方面去蹭,Facebook会给你很多的机会,我自己原来是工程师,后来成了工程师经理。 回国之后,我帮中国的公司梳理过产品思路。百姓网的王建硕(微博)是这么多朋友聊下来,感觉是最容易接受硅谷模式的一位CEO了,他一直跟硅谷的步伐迈得比较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跑过去交流。 但是,有很多做法,中国与外国公司是很不同的。 如果你去和中国的CEO聊,再找产品经理聊,会发现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并不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产品经理跟工程师的协调也不行,很多的时候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 创始人对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也会有些欠缺,如果不列出未来三个月的计划,公司可能一直在救火状态。我鼓励大家建立信息的Vision(远景),排好先后次序,按照时间推进。 中国工程师在整体理念上毕竟不如硅谷工程师,有时候太重视KPI,只为了完成某个指标。在我看来,Facebook很少有冰冷的数字指标。 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中国公司更希望考虑商业化发展,那么究竟你的创新是来自商业的需求,还是出自工程师、产品经理的角度?在中国创过一段业的人, 几乎都更想考虑如何赚钱这个问题。这就让大家不敢做冒险的生意。苹果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最开始是因为iPod,但是让它飞黄腾达的是iPhone,这些 东西在原来的苹果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原来的苹果已经属于一个维持的状态。我觉得公司应当有20%的精力花在一些创新的、有争议的产品上,它也许可以把你的 公司带入到另外一个很不一样的状态。 在帮百姓网整理思路之后,我希望我的一些硅谷思路可以给他们启发。王健硕有一句话让我很开心,他说Facebook的做法我绝对不会照搬。很高兴听 他这么说。中国团队到底能不能效仿Facebook这样的产品制度,或者说能学到多少,我不清楚,这也许和中外互联网环境有关。 口述:腾讯某高级产品经理 腾讯组织架构是矩阵型的。矩阵的意思是,产品、开发、设计、运营都分属在一个大的部门,横向的是项目,可能是一个产品带着5个开发,再带着设计等人员,就是跨部门之间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新产品一般还是产品部门驱动,企业发展部、一些战略调研的部门也会出一些研究和介绍,用户研究岗位会做一些用户报告。一个团队可能会由这三个人主导:产品经理,没准还会有一个项目经理,以及一位技术部门的领导。项目经理这个职位也会负责多个团队间协调资源。 腾讯的成功,是不是得益于这套产品制度?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创业公司当用户变到10万的时候,你可能有适合你的制度和框架,到100万的时候,你又有一个制度和框架。腾讯的方法也许只适合腾讯自己。 但是腾讯之所以产品做得好,有一种产品文化在这儿:我经常会在上班的时候,被我们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就是负责战略层面的一个人物叫过去,问为什么产品这个细节是个按钮而不是一个链接?在腾讯,你的产品体验会被任何人挑战。 当然这是因为Pony(马化腾)本人就是重要的产品体验师。公司风格应该是和公司老大相关的,比如马云很喜欢考虑市场,阿里巴巴员工就喜爱讨论战略。 再举个例子,大部分公司的程序员都很讨厌需求变更。我们有一个课程就是叫“动态运营”,会灌输给工程师,做到60%的时候应该看一看用户反馈,告诉他需要再继续改进优化,程序员就明白这个逻辑了。 很多人提到腾讯的内部竞争,其实大家有些误读了,我觉得在内部,同样产品之间的竞争并不多。所有产品经理都是在一个部门,之间经常互动交流。有时候 你我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做得不太好我就换其他的。我反而觉得淘宝的文化和我们不一样,我和他们的人也经常聊,他们真的是几个团队做一样的事儿。这也是文 化的不同,腾讯是希望大家都很儒雅;淘宝是说我跟你打一仗,直接竞争。 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做很多共用工具,把一些资源变成公用平台,例如你看一些产品最后过去都是通向一个库里面的。 但是腾讯做产品的人确实是不少,我也觉得后续阶段腾讯在人员扩张的步伐会放缓。腾讯的产品经理非常多,我还真不知道数字,如果员工有2万人,可能百 分之十几都是产品经理。有这么多人,内部会有一些顺理成章去做一些扩张的业务,原来内部会觉得我偏要跟你做一个一样的,现在大家会反思,是不是有些事情我 确实不要做,而是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人做才是对的。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