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申:一把手工程是ERP成败的决定因素 |
发布时间: 2012/8/8 8:58:23 |
编者按:我国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MRPII信息化管理系统,至今已有近30年。大量企业在实施MRP II/ERP系统后取得而来明显的效益,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企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陈启申老师认为,千言万语一句话,就是“实施行为不规范”。 三十年来,众多信息化项目不论成功或失败,都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用大量金钱、时间和人力资源换来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必须从中寻求一个正确可行的规律,推动我国ERP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2009年,年近八旬仍积极推动ERP在中国推广普及工作的陈老师出版了新书《成功实施ERP的规范流程——知理 知己 知彼 知用》,记者就其中谈到的一些重要话题对陈老师进行了采访,将分几次进行连载。 记者:ERP要想成功,一把手至关重要。“一把手工程”是国内外实践中得出的一致结论,并且不断地被反复强调,但是,现实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已经得到了普遍、足够的重视。 陈启申:是的。“一把手工程”是一个本土化了的形象化提法,强调了企业一把手的责任和作用。英文的原意是“管理高层承诺”(top management commitment),指的是“管理高层团队”对项目的倡导和责任,指的是一个班子,并不是某个人。纵观所有ERP项目失败案例报道,尽管失败的原因千千万,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可见,一把手工程确实是ERP项目成败的决定因素。遗憾的是,这一观点至今还没有被所有的企业管理高层理解,也是影响我国实施ERP系统前进步伐的一个障碍。 记者:所以,我对您所讲的“各级一把手”的说法非常赞同。其实,近年来商业智能从原来主要给老板服务的贵族产品,也已经逐渐走向平民化,比如我们采访过的宝钢、上海通用等企业,它们所强调和推行的是使商业智能软件成为各级领导或者员工,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决策的工具。 陈启申:不错,人们常说“管理就是决策”,决策需要实时、准确、完整的信息作为依据;这样的信息,只有在业务流程可视化(透明)的前提下才能得到。ERP生成的数据,是商业智能(BI)所要分析数据的重要来源,没有ERP和各个应用系统提供实时准确完整的数据,BI就是无源之水,将无所事事。 我觉得不要把BI看成是“贵族”产品,各级管理人员都早有这样的需求,只是在信息技术还不能提供支持的情况下,长期无法实现而已。在最初的MRP II系统中,就有提供管理高层使用的查询系统,一般称为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有一些简单的分析功能,这是BI系统的雏形。后来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OLAP)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才出现了BI。现在可以做到从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实时摘取数据,成为管理决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目前一些ERP产品套件,已经包括了BI的功能。 由于ERP是一个跨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中经常遇到局部和全局的矛盾,虽说推行ERP系统中层管理起的作用很重要,所以有“各级一把手”的含义,但这里毕竟还有一个主次关系,因为对局部和全局的矛盾只有企业的最高层面才能协调指挥得动。在很多情况下,要想把ERP用好,中层如果没有全局观念,还是需要高层去推动的。“不换脑筋,就换岗位”这句执行ERP的名言,主要不就是针对中层管理说的吗,有权下令“换岗”的人还得是企业一把手。 记者:要使一把手对ERP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要了解一把手平时所思所想的重点在哪里。比如,企业初创时期,一把手会更关注资金、产品和市场。关于资金,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能会考虑如何上市,而中小企业连借贷也是大问题;关于产品,是购买技术还是自主研发?谈到市场,从区域到全国再到全球,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从单一产品到整个行业再到多元化,也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所以,生存或者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一把手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有统计资料显示,相当比例的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约为8年,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讲到,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多家死亡,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而国营企业的一把手,往往比民营企业更关注自己任期以内的稳定。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