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数千万的云计算仅够养活个前台? |
发布时间: 2012/8/2 11:20:17 |
投资数千万仅够养活个前台? 各地疑似盲目建云计算中心 云中心只能养活个前台? 不错,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了IT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许多人认同它作为信息产业下一代领军技术的地位。在国内,据记者了解,各地已冒出几十朵“云”,或已建成云计算中心,或即将开建,其中不乏政府投资项目。 它们的运行状况如何? 一位匿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深入探访了其中“一朵云”,结果大为意外。这个项目投资数千万元,但运营一段时间以来,用户寥寥,每月收入仅够支付一名前台接待人员的工资。项目由当地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建设,政府是大股东。在私下交流时,民间投资人直叹“投资失败”。在此同时,为云计算中心服务的技术团队不得不“另谋生计”,正忙着编写其他软件来维持团队稳定。他还说,据他所知,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同类云计算中心,运营情况好的只是少数。 他告诉记者,那座云计算中心本指望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化服务,收取软硬件服务费。从外表看,它的“云味道”很浓——集中采购了服务器和一些应用软件,使中小企业无需再分头建自家的IT设施,只要将普通电脑上网接入“云”即可。但实际运行中,中小企业对云计算中心尚未建立起信任,而中心的服务能力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这位人士同时透露,那个中心虽然没什么客户,每天却在接待多批“取经者”,俨然成了当地一张簇新的“城市名片”。 杨学山用了几分钟,解释他所理解的云计算——它是像电网、水网那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在统一调度下,利用互联网将软硬件资源按需送到有需求的地方。他说,云计算的实质是将现有资源用好、盘活。换句话说,如果发现资源不够,再补充也不迟。 那现在已有的计算中心缺资源吗?国际知名的云计算软件企业威睿(VMware)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是云计算的“布道者”。昨天他坦言,许多地方的计算中心,服务器利用率只有10%-15%,因此投资新建云计算中心并非急务。 上海云计算产业联盟“云海联盟”的徐宜领说,上海不久前颁布了名为“云海计划”的云计算战略,其重点不在建立云计算中心,而是梳理出10大应用领域,以企业为主,探索服务模式;同时加大对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是积极支持、营造环境:“比如,借助云计算技术,可将分散在各家医院的病人就诊记录整合到一起,建立跨医院、跨地区的个人健康档案,让公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这样的模式中,数据在哪个服务器上、计算资源由哪个中心提供,都无关紧要。数据的整合者和服务运营方才是真正的龙头。因此,发展云计算如果只是“盖机房、买软硬件”,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偏重搭建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热”从何而来呢?徐宜领分析说,背后不乏跨国厂商跑马圈地的身影——借助云计算的概念,它们扩展着自家服务器和软件的销路。而一些地方政府则有着“担心落伍”的压力,或追求“面子工程”的动力。 对待云计算应宽容失败 不过,杨学山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内云计算的发展虽存在一些认识和行动偏差,但应该对其抱有宽容心态,不能求全责备,毕竟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探索中前进。他说,从道理上讲,云计算的发展应该是“先模式、再硬件”,但颠倒过来也不是完全不行。 但他强调,这种“反向运作”必须把握好尺度,首先要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国内的云计算中心是否存在泡沫?威睿的宋家瑜说,先建好基础设施架构,也许能在探索云计算模式方面占到一定先机。他说,在IT领域,“把一切都想清楚再做”并不明智,失败的教训也很有价值。这个回答十分讨巧,但同时点出了推动发展一个新兴产业过程中的风险和无奈。互联网行业有句话:先驱最后也许会变成先烈。只希望在如今云计算“发烧”的当口,我们能少些盲目,多些斟酌;日后能少些教训,多点成功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