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云计算又是一场营销炒作? |
发布时间: 2012/8/1 14:25:20 |
11月3日电 据国外媒体披露,近来“开放”理念在在云计算领域持续升温,在上周的Cloud Expo大会上,“开放”也是出现次数最多,最受大家关注的的关键词。然而相关评论员称:“大多数云计算开发者还并不了解云计算的“开放”的真实含义,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云计算的开放性可能又是一次“营销炒作”!”
也有分析表示,“开放”并不是云计算领域的特有问题。在软件世界里,大多数开发人员都认为“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开放软件支持不同组织、不同地区的开发人员共同维护同一项目。但事实上,真正开放的软件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开放只是软件供应商进行营销的噱头。 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持续升温,全球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开放”云计算标准组织。如: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pen Data Center Alliance)、云计算互操作论坛CCIF(Cloud Computing Interoperability Forum)、开放云联合会OCC(Open Cloud Consortium)等。一些云计算供应商也自愿组成联盟发展开放云计算。如:前不久SAP公司联合其合作伙伴发布了《开放云计算宣言》。HP、IBM等公司联合成立开放云计算小组,共同参与Open Group中相关项目。 那么,这些开放组织是否都是“营销炒作”?他们的存在是否真正有益于推进云计算的开放?“开放”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云计算领域,是否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相关评论称,云计算的开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开放云计算供应商必须提供核心云技术或云服务的代码,而不是许多供应商所谓的“开源版本”。开放云计算代码不应存在于单独代码树的项目中,而是应该与所有核心产品一起提供给用户使用。 其次,开放云计算供应商必须持续处理用户反馈,及时修复开放代码中的漏洞。还要把外部的新功能返回到核心代码树中。 最后,开放云计算供应商必须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使用其核心产品,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原有开放代码基础上构建新产品。其它个人或组织不能因为使用这些开放云计算代码而被起诉。 精明的读者会发现,在这三个条件的约束下,只有极少数的云技术是真正开放的。大多数开放云计算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营销色彩。所以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在选择云计算服务时,也要理智看待云计算的“开放”问题。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