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拟存储 |
发布时间: 2012/7/10 14:15:41 |
用户对存储的需求不光是在容量上,还包括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异构产品整合能力等多个方面。为满足这些要求,存储虚拟主机化逐渐走向了成熟,并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存储系统已经是IT系统中一个完全独立的层次,就像网络、应用和服务器一样,并且存储系统在IT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存储系统地位的提升,直接刺激了其市场的增长。据相关机构预测,2004~2009年,中国外置磁盘存储系统的增长速度将为13.1%,整体存储硬件市场的增长率则为10.2%。 为了抢夺存储这一巨大的市场,有些企业发出了“把存储产品当作大白菜来卖”的论调,而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各厂商也在大力推动存储技术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虚拟主机存储技术逐渐成熟,并由不显眼的角落走到了台前。 虚拟主机存储是什么 虚拟主机存储就是将存储系统进行虚拟主机化。通常情况下,虚拟主机化是通过虚拟主机抽象层来实现的。它将存储系统的物理存储体逻辑上组织起来构成一个逻辑存储体(又称为存储池),然后将存储池根据不同的需求划分成虚拟主机磁盘或虚拟主机卷。采用虚拟主机卷,使得呈现给应用程序和用户的是一种物理磁盘的抽象。这样每个服务器系统或工作站在本地所看到的逻辑存储单元和本地的硬盘没有什么差别。 在虚拟主机存储环境下,单个存储设备的容量、速度等物理特性都被屏蔽掉了,无论后台的物理存储是什么设备,服务器及其应用系统看到的都是客户非常熟悉的存储设备的逻辑映像,因此,系统管理员不必关心自己的后台存储,只须专注管理存储空间本身。所有的存储管理操作,如系统升级、改变RAID级别、初始化逻辑卷、建立和分配虚拟主机磁盘、存储空间扩容等比以前的任何存储技术都更容易实现。 虚拟主机存储是如何产生的 可以说,虚拟主机存储这一技术并不新。虚拟主机存储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一起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的存储容量,特别是内存容量小、成本非常高,大型应用程序或多程序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限制,虚拟主机存储的技术就产生了,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虚拟主机内存技术。 早期的VMS采用分时系统,也采用了虚拟主机技术将一个大型机虚拟主机成多个计算机,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系统虚拟主机成一个计算处理实体。 广泛使用的RAID技术实际上也是将多个物理存储介质(磁盘、磁带)虚拟主机成一个大的逻辑存储介质。 因此存储虚拟主机化的理念实际上已经在计算机领域中被广泛采用。 数据爆炸性的增长、存储设备的网络化和多样化,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存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刺激了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比如磁盘性能越来越好、容量越来越大。但是在大量的大中型信息处理系统中,单个磁盘是不能满足需要,这样的情况下存储虚拟主机化技术就发展起来了。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几个阶段和几种应用。首先是磁盘条带集(RAID,可带容错)技术,将多个物理磁盘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虚拟主机磁盘。 而数据量不断增加和对数据可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又一种新的存储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 SAN的广域化则旨在将存储设备实现成为一种公用设施,任何人员、任何服务器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自想要的数据。 目前讨论比较多的包括iSCSI、FC Over IP 等技术,虽然一些相关的虚拟主机存储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存储网络广域化、存储设备虚拟主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