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神秘:Linux下生存实录(2) |
发布时间: 2012/9/8 15:03:14 |
二、发行套件的安装 既然是普通用户使用的发行套件,其势必继承了某种桌面环境以便用户通过可视化界面操作计算机(linux最底层由x.org提供图形图像服务,中间由桌面环境负责统一管理各应用软件发起的图形绘制请求并协调x.org予以响应)。opensuse 12.1提供gnome和kde两种桌面环境供君选择(此外,还有xfce、lxde、ede、rox等等其他桌面环境可单独下载安装)。gnome是隶属gnu项目的子项目,全称为the gnu network object model environment,采用gtk(由c语言编写)作为底层开发库;kde全称kool desktop environment,采用qt(由c++语言编写)作为底层开发库。gnome和kde是linux中最为流行的桌面环境,从操作习惯和界面风格来看,我更喜欢gnome。因此,本文将以采用gnome的opensuse 12.1为例进行后文讲解。 1、下载镜像。访问http://software.opensuse.org/121/en,选择gnome、32位(或64位视情况而定)直接下载即可; 2、制作安装u盘。u盘安装既节省光盘介质费用,又能大幅提升安装速度,逐渐成为你安装系统的首选。官网上提供了制作opensuse安装u盘的工具imagewriter,分为windows版本(https://github.com/downloads/opensuse/kiwi/imagewriter.exe)和linux版本。windows版有个小bug,下载的镜像文件扩展名为iso,而imagewriter在选择镜像文件时只能识别扩展名为raw的文件,所以需要先调整镜像文件扩展名才能正常写入u盘; 3、安装系统。整个过程一路next,除了几个关键点稍加留意外,基本零难度(注,安装过程中,部分窗口过小,无法查看窗口中完整内容,可用鼠标拖动窗口边框以调整合适大小)。 1)时区设置。如果你是冏朝公民,按下图设置,其中必须勾选“将硬件时钟设置为utc”,否则时间有问题。 (时区设置) 2)创建分区。建议依次创建如下分区:/、swap、/home、/data。说明几点: a)linux的分区不同于windows,分区后没有所谓的c:、d:盘,而是一个个文件系统,这些文件系统没有具体名称,必须先挂载到某个目录(称之为挂载点)下才能正常使用,每个分区对应一个目录,但多个目录可能对应在同个分区中(如,/home/yangyang_gnu和 b)操作系统为扩展物理内存容量通常设有“虚拟内存”机制,将不活波内存页(如,未关闭但长时间没使用的程序)从物理内存中移至硬盘的虚拟内存中,从而释放宝贵的物理内存空间,swap分区就是所谓的虚拟内存,一般大小等同于物理内存,swap分区不用挂载目录; c)用户相关信息(如,各应用程序的配置文件)通常放在/home目录中,为避免重装系统导致各类配置文件丢失,需将/home放在独立分区上; d)所有非系统数据(如,歌曲、ebook、安装程序)都放在独立分区/data上,以便定期备份。按提示操作后,界面类似如下: (硬盘分区) 3)安装前确认。正式安装系统前,可对先前安装设置信息进行确认、调整。如下图所示: (安装前确认) 4)系统引导设置。opensuse为防止因异常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除安装“真正操作系统”之外,还附带安装了所谓的“紧急启动镜像”,个人觉得意义不大,如果不需要,可点击“booting”,可删除紧急启动镜像: (紧急启动镜像) 另外,双击opensuse 12.1(真正的操作系统),参照如下设置,分别取消启动时硬盘检查和设置字符模式下的分辨率: (引导设置:取消硬盘检查、设置字符模式分辨率) 此外,进入"boot loader installation"->"boot loader options",取消引导程序等待用户选择操作系统耗时: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